绒粗尾蝎拥有钳蝎科专业的体型和最为丰富的体色(色型)变化,有着钳蝎之王的美称,以遍布全身的绒(刚)毛得名,这一种感觉非常灵敏的蝎种。
分布:南非和纳米比亚等国的荒漠地带,多于石块或岩石下挖浅洞栖息
外型:称绒粗尾很大能达到18cm的巨大体型,一般养殖很大体长为12cm(肛吻距)。绒粗尾蝎现已知有四种色型,分别为:原色型,黑色型,橙色型和黄色型,其中前三种色型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有少量流通。
毒性:个性较为温和,但是本身毒性大,注毒量高,因此仍为较为危险的蝎种。
养殖:绒粗尾蝎虽然产自荒漠地区,但是由于其多分布于沿海地区,所以早晚空气湿度都会较大并伴有水雾,此外,在原产地,绒粗尾具有挖掘较深洞穴以调整湿度的能力。综上,在日常的饲养中,干燥的垫材(砂子,椰砖,碎石等)和水盆搭配是比较适宜的。温度方面可以尽量制造一些温差,但是在人工条件下温差很难模拟,而且市面上能见到的绒粗尾基本都为CB个体,对温度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苛刻了,基本控制在25-30度间即可满足其正常生长的需要。此外,值得一提的是,绒粗尾为极少数有日行行为的蝎子,在饲养中,大家有机会在白天看到其四处游走的身影,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饲养乐趣。
饲料:尽量多元化为好,蟋蟀,蟑螂,面包虫交替饲喂。和黑粗尾一样,绒粗尾是极为贪婪的猎手,捕食能力也很强。能制服和其体型近似的猎物。喂食频率可自由控制。
繁殖:雄性绒粗尾蝎7龄成体,而雌性绒粗尾蝎则8龄方到达成体。所以,雌蝎比雄蝎拥有更大的体型。从外观上看,雄蝎的钳子较雌蝎更为浑圆,身体则较为狭窄,与黑粗尾蝎相同,可以作为分辨雌雄成体的条件。
绒粗尾蝎成体大约2周以后就可以尝试交配,准备一个大一些的容器,铺垫材放一些可供雄蝎放置精荚得介质,一般可采用木块,石块,瓦片,甚至砖头等。绒粗尾的交配一般都会进行得比较顺利,把雌雄蝎放在一起后,很快就会发生交配行为,不过雄蝎对交配地点比较挑剔,交配过程往往要持续20-30分钟。绒粗尾蝎的孕期较长,大致为8-15个月,这与饲养条件等有很大关系。雌蝎每胎大致能产50-130只幼蝎。幼蝎上背一周左右蜕皮并开始陆续脱离母体,之后应将幼蝎单独饲养。我的个人经验是,粗尾属的品种在幼体阶段互食率很高,绝对不要混养,成体对虫可以尝试混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