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蝎子养殖技术 > 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,是养好蝎子的第一步

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,是养好蝎子的第一步

发表于 2017-06-12 02:21:16        995次浏览         标签:
  

要养好蝎子,首先必须了解蝎子在野生状态下的活动规律和蝎子的生活习性,以便在人工养殖中尽量给蝎子创造野生条件下的一些环境(适宜蝎子生存和生长发育得良好生态环境),使新的养殖户尽量少走弯路,尽快走向成功。因而,对蝎子的生活习性有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就显得非常必要。
  1.蝎子的生活环境
  野生蝎子喜欢生活在背风、向阳、干燥的地方,常潜伏在碎石、土穴、缝隙之间。它喜欢安静、清洁、温暖的环境,既怕旱又怕水。野生蝎久旱不雨,就会钻到地下深处较湿润的地方,以吸取水分,但逢连日阴雨、穴内湿度过大,它往往会爬到高处石板底下躲藏。雨后,野外蝎子特别多,就是因为蝎子怕湿而出外透气的缘故。蝎子对声音有负趋性,.轻微的音响能使蝎子惊慌逃窜。噪音会使蝎子烦躁不安,发情、怀孕、产仔的蝎子特别喜欢安静的场所。蝎子对弱光性有正趋势,对强光有负趋势,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。蝎子喜清洁,对各种强烈的气味,如油漆、汽油、煤油、沥青及各种化学品、农药、化肥、生石灰等有刺激性的异昧,会远远避开。
  2.蝎子的活动规律
  蝎子在常温下有冬眠的习性,在立冬前后入蛰,翌年清明前后出蛰,全年蛰伏期在6个月左右。蝎子休眠时,大多成堆潜伏于窝穴内,缩拢附肢,尾部上卷,不吃不动。
  (1)冬眠习性
  从立冬开始,蝎子的生命活动减弱,新陈代谢降低,慢慢进入越冬阶段。蝎子具有冬眠特性,从10月中下旬开始蛰伏冬眠,到翌年4月份起蛰,恢复生活活动。
  ①冬眠前准备
  蝎子的冬眠历时半年之久,所以在此之前需要作充分准备,以顺利越冬,提高起蛰成活率。冬眠准备包括营养准备和冬眠蝎巢准备。
  首先,冬眠之前要有充分的营养贮存,以供冬眠期间营养消耗。尽管冬眠期间各种代谢活动十分微弱,但毕竟没有停止,仍需消耗一定量的营养,天长日久,对营养的需求也并非很少。因此,只有靠冬眠开始前大量取食,以脂肪、蛋白质的形式贮存于体内,蓄积营养。所以,冬眠前1个多月,即9月份蜕皮以后,小蝎及成蝎均食欲旺盛,食量较大,在1个多月以内,很快长得较肥胖,体重迅速增加。
  其次,冬眠前要寻找一个安全的蛰伏地点。一般来说,蛰伏处温度最好是2~3℃,蝎窝土壤的湿度在11%~15%为宜。温度过高,超过8℃以上,则正好是许多真菌繁殖的适宜温区,如果再配上较高的土壤湿度,更助长微生物滋生繁衍,会给蝎子的越冬产生严重影响。而且,蝎窝的湿度过高,显然会大大降低蝎子的耐寒性,影响冬眠的正常进行。另一方面,温度过低,如低于012甚至更低,则蝎子会受到冻害,往往造成死亡。
  寒冷的冬天,尤其在东北及华北等东亚钳蝎主产区,地面以下5厘米的温度都常低于零下10℃,蝎子的冬眠必须下到更深的土层。因此,蝎子常常在地下30cm处蛰伏,有的甚至下到70~80cm处蛰伏。
  ②冬眠
  冬眠完全是由于天气寒冷引起的蝎子的适应性反应。每当气温降到0℃以下,则生理机能减弱,代谢处于最低维持水平,直到翌年气温回升,蛰伏处温度达10℃以上时,再恢复正常。这段时间即为冬眠期。
  冬眠期间,蝎子的外部行为、活动完全停止,蛰伏于窝内,不吃不动,静静消耗着冬眠前贮存的大量营养,只有内部必要的代谢活动在最低水平维持。这种蛰伏“沉睡”,一般在冬眠的中后期最沉,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也最迟钝,却极易由于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死亡。因为,此时蝎子的抵抗能力及防疫系统都是最差、最脆弱的。身体瘦弱、发育不良的蝎子的冬眠期是最危险的,因为其营养供应不足,即使基础代谢也不能长时间维持,虚弱的体况难以承受这种长期蛰伏,往往不能等到来年起蛰即已死亡。
  蝎子的冬眠习性是自然状态下长期适应选择形成的。在人为条件下,可以改变这种习性,打破冬眠。这为人工养蝎,加快其生长发育节奏提供了可能。
  (2)蝎子的活动特点
  蝎子的明显受季节影响,不同季节其活动各具特点,即使在同一季节,也受到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的强烈影响。
  ①季节性活动特点
  蝎子的活动受季节影响很大,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活动特征。晚春至初夏,蛰伏的蝎子结束越冬,开始起蛰。当温度上升到10℃以上时,蝎子慢慢从冬蛰室爬出,向上运动,并开始外出取食、晒太阳,以恢复身体机能。
  初夏至初秋,整个季节温度较高,蝎子的活动也最频繁,充满活力。在夏季,蝎子经常外出觅食,并出窝爬行、玩耍,在感觉温度较低时爬出来倒悬在石板下晒太阳。在此期间常常发生蝎群内个体之间打架、斗殴及相互残杀的现象。
  到了秋天,蝎子活动明显减弱,活力消失,行动迟缓,不爱动,且取食频率降低,在外面很少见到蝎类爬行。
  冬天来临,当气温降至10℃以下时,蝎子的窝外活动即告停止,钻进蝎窝,把新陈代谢降到最低限度,并顺冬蛰通道爬入冬蛰室,开始冬眠。一直到来年晚春,才缓缓爬出地面。
  ②昼伏夜出特性
  在活动旺盛的季节,可观察到蝎子的昼伏夜出特陛。在白天,尽管蝎子的窝内可随温度变化而进行垂直运动,但往往并不经常爬出地面进行采食,除了晒太阳以外,不进行太多的活动。
  但是,到了夜间,在蝎窝附近的地面上到处爬满蝎子。它们在这时爬出来捕获昆虫作为食物,因为昆虫往往在夜间活动较少,比较容易获取,而蝎子也相对比较容易逃避天敌的袭击及人为的干扰。夜间活动一般到午夜前即告停止,因为这时气温已降低。
  ③温度与湿度对其活动的影响
  蝎子对温湿反应敏感,在同一季节中,随着温度及湿度变化,蝎子做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,表现出强烈的趋温趋湿性。
  前面谈到,蝎子对温度的适宜范围为25~39℃,在此范围内,温度越高,越有利于生长发育。在其本能驱动下,蝎子随着对温度的感应,总是追寻适宜温度。
  夜间外出采食时,当地面温度降至适宜区以外,蝎子进窝,并迅速向下追寻更高的地温。当早上太阳出来时,地面温度升高,蝎子会很快爬至地面晒太阳。随着温度升高,当石板温度超过40℃时,蝎子则向窝内迁移[来源:www.cyonE.com.cn/],随着土壤温度逐渐升高,蝎子继续向下,逃出40℃的范围。到了夜间,温度降低,蝎子爬出采食、活动。当蝎窝较浅,不能进行垂直活动时,只能通过有效水平运动来代替,例如迁移到荫蔽地方避荫等。
  另外,当夏季久旱无雨,地面高温干燥时,蝎子可下迁入地下深层,以寻找含水量较高的土层,或者干脆迁至附近的水沟边上,寻找场所做窝栖居。
  蝎子怕强光,常潜伏在阴暗的碎石、土穴、壁缝间,昼伏夜出。蝎子白天躲在石下或缝隙中,极少出来活动,一般在黄昏出来活动,凌晨2~3时返回窝穴内栖息。蝎子夜出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,一般从傍晚到上半夜出穴活动,并与日落的迟早、气温的高低有关。一年中,5、6、8、9四个月午后7时蝎即出来活动,9~t0时回窝,一日活动2.5h左右;7月份午后8时才出来活动,11时回窝,活动时间最长,达3~4h;11、12月份出窝,回窝时间都提早,其中11月份提早到午后5时左右,一日活动时间仅2h左右。
  (3)种群关系特征
  蝎子喜欢群居,好静不好动,有识窝识群性,多在固定的窝穴结伴定居。在条件不适宜时,会成群结队外逃,寻找新居。蝎群长期生长在同一环境中,产生了许多相互关系,有互相合作关系,也有相互抑制关系。
  ①种群内的互利合作关系
  当种群密度较低时,蝎子都有其自己的生存空间,这时一切都处在和睦友好中。母蝎与仔蝎的关系:母蝎产下小蝎以后,这些小仔蝎都爬上母背,寻求保护。此时母蝎肩负起保护小蝎的责任,随时提高警惕,谨防小蝎受到伤害。与此同时,小蝎之间也和睦相处,并服从母蝎的管理和保护,很少强行挣脱保护。
  蝎群内和睦关系:当密度适宜时,蝎群内能保持和睦的关系。在蝎窝内,一蝎一室,相安无事。在外出捕获食物时,也各自为阵,互不干扰。尤其在早春、晚秋及冬蛰期间,由于蝎子的活动减少,发生冲突的机会减少,也就更有利于蝎群保持稳定。
  ②种群内的相互抑制关系
  当蝎群密度过大时,行动空间、食物供应、栖居环境等发生紧张,就会导致种群的自疏,即通过种群内的相互抑制作用来降低种群密度,达成一种新的平衡。
  蝎子的自疏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,即自相残杀、相互干扰、争夺食物和污染环境。
  自相残杀:
  蝎子具有较强的野性,能很容易地杀死同类。自相残杀往往表现为大蝎吃小蝎,强蝎吃弱蝎及病蝎,未蜕皮的蝎吃正在蜕皮的蝎。残杀往往发生在密度过高或者缺乏食物、水分时。即便是母蝎,也会吃掉自己生下来的仔蝎。
  相互干扰:
  这是一种被动的负影响,完全是密度过大造成的。一方面,蝎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互相影响,拥挤碰撞,既影响正常蜕皮生长,又影响取食增重,致使生长发育迟缓。另一方面,母蝎在繁殖期间相互干扰,影响情绪,会使受精卵的形成及胚胎发育受阻,或造成死胎、死仔,降低繁殖率。
  争夺食物:
  由于蝎群过大,造成食物紧缺。这样,在外出取食时,僧多粥少,往往发生斗殴、互相争夺现象,这样反而更加难以捕到食物,使争夺双方都不利,却让捕食目标趁机逃脱。有时为了争压食物,还会发生打斗致死的现象。
  污染环境:
  这是一种间接抑制反应。密度过大时,蝎子排出的粪便及吃剩的食物残体大量堆积于蝎窝内,还有死亡的个体,也都在蝎窝内腐烂发臭。肮脏的环境可以迅速滋生各种病菌,并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,甚至毒气,污染蝎窝,影响蝎子生长发育。密度越大,污染越重,影响也就越大。
  蝎子行走时,尾平展,仅尾节向上卷起;静止时,整个尾部卷起,尾节折叠于前腹部的背面或卷起平放于身体的一侧,毒针尖端指向前方。受刺激后,尾刺迅速向后弹,呈刺物状态,毒针碰到实物便排出毒液。
  蝎子的种内竞争
  种内竞争是自然界优胜劣汰这一普遍规律的反映,对维持生态平衡,物种延续和进化都很有利。蝎子的种内竞争,主要表现为蝎子与蝎子之间的相互攻击;大攻击小、强攻击弱、未蜕皮的攻击正在蜕皮的或刚蜕过皮尚未恢复活动能力的。
  蝎子的种内竞争有其诱因,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  (1)严重缺食、缺水。
  (2)相互干扰严重。
  (3)温度、湿度等生态因素恶化。
  (4)争夺空间。
  (5)争夺配偶。
  蝎子除了上述习性外,还有以下特征:
  (1)胆小、怕惊扰,尤其是发情蝎、孕蝎和产蝎。
  (2)畏光。蝎子对强光呈负趋性,怕日光暴晒。
  (3)怕风。
  (4)怕水。
  (5)怕农药。少量乐果、敌敌畏就能使蝎子致死。
  在蝎子的生长发育环境要求中,各因素的作用完全符合生物生长的一般规律——“同等重要规律和同等不可替代规律”(即各因素同等重要,不可替代)。但水分、营养、光照和空气以及饲养场地的问题成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。


蝎子养殖技术
蝎子360是一家专业的蝎子养殖综合门户网站,提供专业的蝎子养殖技术、蝎子养殖方法、蝎子养殖设备、蝎子养殖模式以及养蝎行业前沿资讯和全套养蝎技术解决方案!服务产地、服务市场、服务养殖户、服务全产业链,了解蝎子养殖技术相关就上中国蝎子养殖产业网!

网站首页 | 网站留言 | 版权隐私 | 使用协议 | 关于我们 | 养殖基地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

360中国蝎子养殖产业网,专注蝎子养殖技术、蝎子养殖方法、蝎子养殖视频、蝎子养殖设备、蝎子养殖模式,让您360度全方位了解中国蝎子养殖行业技术。

服务热线:18539998488 您是本站的第 32 位访客

地址:中国-河南—郑州—登封产业聚集区创新创业科技园